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Parenting」標籤的文章

Book Review 好書推介: The Kiss that Missed 失落了的吻: 讓父母放下腳步,讓孩子學懂愛的力量的好書

The Kiss that Missed (失落了的吻) 是森綠媽媽十分推介的一本關於愛的好書,它不但是給孩子的書,也是一本給父母讀的好書。這故事讓父母,小孩明白只要有愛,更不好的事情也可以改變過來,愛令事情化險為安。這故事亦提醒父母放下腳步,不要終日匆匆忙忙,要記得讓孩子們感受到我們的愛。 故書的開始是說有一個國王父親,終日總是十分忙碌,有一個星期二的晚上,國王匆忙地走過王子的睡房,匆忙地給王子一個飛吻,怎知這個吻落空了,並飛出了窗外。之後,國王命他忠心的騎士千萬要找回那失落的吻。騎士和他的馬四處尋覓,他們走入了黑陰的森林,遇上了不同的猛獸甚至龍,每一次都差不多被吃掉了,卻每次到遇上了一件神奇的事情化險為夷,神奇的事情每次都讓凶殘饑的猛獸變得溫馴。是什麼令一些凶殘的動物改變過來?一起到書中看看吧! 按這連結看閱讀影片: https://youtu.be/-umvUU4AiyE 小朋友可以從故事中學習到以下的詞彙: kiss 吻 missed 失落了/錯過了 knight 騎士 royal 皇家的 loyal 忠誠的 galloped 疾馳/策馬飛奔 faithful 忠實的/忠誠的 leered 色迷迷地斜睨 promised 答應 hurry 匆匆忙忙 comfortable 舒服 (可在 Dictationmate 默書好幫手 這連結,練習閱讀或默出以上詞彙: https://dictationmate.sumlook.com/vocabulary/BZ7F00twP97SfE5cT2Tt ) 關於 Pandy 故事小熊貓 ,森綠媽媽曾遇到一些小朋友很想學習英語,但可惜家中沒有人可輔助,因此開了這頻道,每星期讀一本兒童英語故事。希望 Pandy 故事小熊貓 可以幫助小朋友學習英語和享受閱讀樂趣。 有興趣可到YOUTUBE 訂閱我們的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user/Sumlook 。謝謝。 或查看我們的博客 https://kidsbooks.sumlook.com 如想得知森綠媽媽最新的童書推介,請到可以到以下的臉書link和like😊😊 https://m.facebook.com/SumlookKidsBoo...

About Love: 讓我們的孩子感受到他們是被愛也是被接納的,不論他是平凡如否

森綠每星期都製造教小孩英文的材料,因此會閱讀不同的英文圖書。 遇上了這段對話,很喜歡也很感動。漫畫中的對話讓我想到,每個小孩或大人都會有時擔心自己的平凡或某一些特質會否被身邊的人接受。讓我們能常肯定我們的孩子,讓他們不但明白也感受到他們是被愛也是被接納的,不論他是平凡如否,因為愛並不需要他們是非凡的。 按這看森綠為這對話所做的影片 https://youtu.be/9UmClXHY3oQ 有興趣可到YOUTUBE 訂閱我們的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user/Sumlook 。謝謝。 如想得知森綠媽媽最新的童書推介,請到可以到以下的臉書link和like😊😊 https://m.facebook.com/SumlookKidsBooks/  我也有寫blog 分享兒童書,有興趣請到此網址 http://kidsbooks.sumlook.com  

Nurturing kids: 培育孩子的三大重點培育範疇 (心理健康,復原能力和學習能力)

森綠媽媽一直很欣賞德國的教育方式和理念。所以讀了「讓孩子揮灑才能的德國教育」一書,森綠媽媽欣賞這本書所介紹的德國教育理念,學習良多。但作者在此書中也有提及她對香港教育制度和文化的不滿和個人意見,森綠對這一部份則不一定同意。 在森綠媽媽面對兒子學習的問題時,我也會不斷思想究竟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森綠覺得孩子的心理健康,懂得怎樣欣賞生活,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和喜歡學習的心其實比學科成績更重要,而這篇文章有不少我同意的地方,也有令我有所啟悟的要點。 書中的這一章提及了德國教育所重視的培育範疇,森綠媽媽覺得很有意思和同意,在此分享和互勉。 。。。。。。。。。。。。。。。。。。。。。。。。 摘自 讓孩子揮灑才能的德國教育 別為了學科成績,犧牲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德國幼兒教育重視孩子三大範疇的發展,包括 心理健康,復原能力和學習能力 。 心理健康 心境開朗 心理健康不單單是沒有心理病這麼簡單,而是要在各方面健康發展,從而達到心境開朗。 孩子除了必須接受自我,包括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也要抱有樂觀的態度,才能長期感到快樂。當孩子可以不依賴別人,滿足自我需求時,他們才會有自信踏出每一步。 除此之外,孩子亦需要有良好的社交圈子,跟其他人建立良好關係,這樣才能讓孩子在心靈上有所依歸,因此社交能力也是達至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後,孩子也要有自我控制的能力,讓他們可以做到他們想做的事。 復原力強 孩子夠「硬淨」 當孩子的心靈上健康滿足,他在面對壓力和負面情緒時會有較強的復原能力。復原能力,簡單來說就是孩子有[硬淨],另一個說法,也是等同孩子的自我保護機制。復原能力,是指在心理健康以外。還能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情緒,從負面的經驗中作有建設性的領略,以及從壓力中很快再次放鬆。 學習自我調節 德國幼兒教育不著重學科的知識,反而注重孩子的學習能力,也就是孩子有沒有求學時所需要的心理條件。 「自我調節」是在學習路上成功的第一步,在情緒層面上,孩子能夠欣然面對壓力和負面情緒,仍然繼續向前;在認知層面上,要堅持,要自律,不輕言放棄,才能達成自己所計劃的學習方向和目標。 自我調節是孩子內在的發展,但外在的社交發展也是校園生活重要的一環。最基本的社交發展,就是可以跟其他人融洽相處,有自己的朋友圈...

Grow your own sprouts in a carton: 用飲品紙盒種自家芽菜-培養孩子責任感和學習種植的有趣親子活動

森綠媽媽不時會購買果汁,在朋友處學了怎樣用飲品紙盒種自家芽菜,自己也試了種。自己試了數次後,改量了一些方法,發覺自家種的芽菜比買回來的更爽脆和肥美。做法十分簡單,森綠也讓孩子一起參與,他們很喜歡之餘也學到了關於種植的知識,也可以培養責任感。 以下是自家芽菜的種值方法:( 也可以按這連結看影片 https://youtu.be/B5U9DxPvCYg ) 需要材料: 1. 1公升的果汁紙盒 2. 90-100克的綠豆(也可以試其他豆類) 3. 水 所需時間: 4-6天(視乎天氣和想要的芽菜的大小) 做法: 1. 洗淨紙盒和瀝乾 2. 把綠豆用暖水浸6-8小時(時間長些可讓綠豆容易些生長) 3. 把浸了的綠豆透過蓋口放進紙盒,之後把蓋蓋上 4. 在紙盒向上的四個角處,剪出小孔(用來換水時讓水流出的開口) 5. 換水方法:      5.1. 每日早、午、晚,換水3次 (也可以分早上和晚上2次,但芽菜會生長得短些或需要長一些時間長出同樣長度)      5.2. 換水時,透過蓋口,把水注滿或浸過豆。蓋上蓋口後,輕輕地搖紙盒,盡量讓所有豆都可以有水流過      5.3. 慢慢讓水從盒的四角流出 6. 換水後,把紙盒放在陰涼處 7. 4-6天後,可以剪開紙盒把芽菜取出。完成。 可以讓孩子參與的部分: 整個過程除了剪四角的部分,森綠也讓孩子參與。 森綠用自家種植的芽菜做出的菜式: 1. 蒜蓉薑片炒芽菜和蔥段 2. 放進泰式湯金邊粉 希望大家都喜歡這活動! 有興趣可到YOUTUBE 訂閱我們的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user/Sumlook 。 我也有寫blog 分享兒童書,有興趣請到此網址 http://kidsbooks.sumlook.com   ~.~.~.~.~.~In English~.~.~.~.~. Grow your own sprouts in a carton SumLook learned from a friend ho...

Good Article on parenting: 媽媽,你為什麼生氣?

摘錄自網上文章 媽媽,你為什麼生氣? 孩子動作慢、愛頂嘴、功課不好…煩不完的事。你搞不清楚為什麼老有一把無名火?總是把小事變大事,親子關係愈來愈差,整個家像壓力鍋。為什麼會這樣? 他們總是把家裡弄得亂七八糟,而且從來不主動整理,一定要我恐嚇威脅、大發脾氣,才心不甘情不願的去整理。」(媽媽,兩個兒子) 「我要出差的前一天,忙得不得了,女兒卻跑來問東問西,還頂嘴,我就給了她一巴掌,那是有生以來我第一次打她……」(媽媽,一個女兒) 每天,很多家庭裡上演著類似的親子衝突戲碼。不論孩子大小、不論為功課、成績或生活常規,父母發現自己總是在生氣,事後卻又懊惱不已:為什麼要為芝麻小事發那麼大的脾氣?而且,換一個悠閒的時刻,孩子同樣的行為可能被允許。 只是下次,到同一個節骨眼,同一件事又讓你氣到爆。你發現,「教」養變成了「叫」養,親子關係變成惡性循環算舊帳。你自認一向愛孩子,根本不想當噴火龍,但就是沒辦法控制。你問自己,到底怎麼了? 情緒衝突變調成家庭暴力 小小的、日常的衝突不好好處理面對,家裡很容易變成「受到情緒污染的垃圾場」。在某些極端個案中,這樣的壞情緒衝突戲碼會變調。家庭暴力的案件逐年增加, 其中婚姻暴力比例高達六成,「而且高社經、高教育水準的男性施暴比例越來越高。許多醫生、教授不見得打太太,但會長期使用言語暴力或精神虐待,」台灣板橋 地方法院少年保護調查官、同時也是親職專家的盧蘇偉憂心的觀察。 經前症候群則讓媽媽們的情緒隨女性荷爾蒙擺盪。在女性生理期間,荷爾蒙讓人變得敏感、情緒起伏劇烈。儘管研究顯示,只有三~八%的女性有嚴重經前症候群, 然而,媽媽經常性的情緒波動,卻會影響家庭。長庚醫院婦女身心科醫師蕭美君有一個個案,父母都是竹科高階主管,念小學的兒子卻在某幾天特別容易無緣無故被 媽媽打,他偷偷把日子記下來。半年下來,清楚發現媽媽就是在經期那幾天,反應特別激烈、沒有耐性。 回到日常生活,面對自己經常性的生氣,爸媽總覺得很罪惡、愧疚。 「好爸爸好媽媽不是聖人,也有情緒,爸媽不是不能生氣,但要知道自己為什麼生氣?」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系教授高淑貞分析。 很多教養衝突表面看來是孩子行為的問題,其實背後反應的是父母本身的壓力和焦慮。 當父母自己累了、著急、趕的時候,耐性就會降低,口氣就不好,就容易對孩子任何一個小動作、小行為發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