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幼兒成長」標籤的文章

About Love: 讓我們的孩子感受到他們是被愛也是被接納的,不論他是平凡如否

森綠每星期都製造教小孩英文的材料,因此會閱讀不同的英文圖書。 遇上了這段對話,很喜歡也很感動。漫畫中的對話讓我想到,每個小孩或大人都會有時擔心自己的平凡或某一些特質會否被身邊的人接受。讓我們能常肯定我們的孩子,讓他們不但明白也感受到他們是被愛也是被接納的,不論他是平凡如否,因為愛並不需要他們是非凡的。 按這看森綠為這對話所做的影片 https://youtu.be/9UmClXHY3oQ 有興趣可到YOUTUBE 訂閱我們的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user/Sumlook 。謝謝。 如想得知森綠媽媽最新的童書推介,請到可以到以下的臉書link和like😊😊 https://m.facebook.com/SumlookKidsBooks/  我也有寫blog 分享兒童書,有興趣請到此網址 http://kidsbooks.sumlook.com  

Nurturing kids: 培育孩子的三大重點培育範疇 (心理健康,復原能力和學習能力)

森綠媽媽一直很欣賞德國的教育方式和理念。所以讀了「讓孩子揮灑才能的德國教育」一書,森綠媽媽欣賞這本書所介紹的德國教育理念,學習良多。但作者在此書中也有提及她對香港教育制度和文化的不滿和個人意見,森綠對這一部份則不一定同意。 在森綠媽媽面對兒子學習的問題時,我也會不斷思想究竟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森綠覺得孩子的心理健康,懂得怎樣欣賞生活,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和喜歡學習的心其實比學科成績更重要,而這篇文章有不少我同意的地方,也有令我有所啟悟的要點。 書中的這一章提及了德國教育所重視的培育範疇,森綠媽媽覺得很有意思和同意,在此分享和互勉。 。。。。。。。。。。。。。。。。。。。。。。。。 摘自 讓孩子揮灑才能的德國教育 別為了學科成績,犧牲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德國幼兒教育重視孩子三大範疇的發展,包括 心理健康,復原能力和學習能力 。 心理健康 心境開朗 心理健康不單單是沒有心理病這麼簡單,而是要在各方面健康發展,從而達到心境開朗。 孩子除了必須接受自我,包括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也要抱有樂觀的態度,才能長期感到快樂。當孩子可以不依賴別人,滿足自我需求時,他們才會有自信踏出每一步。 除此之外,孩子亦需要有良好的社交圈子,跟其他人建立良好關係,這樣才能讓孩子在心靈上有所依歸,因此社交能力也是達至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後,孩子也要有自我控制的能力,讓他們可以做到他們想做的事。 復原力強 孩子夠「硬淨」 當孩子的心靈上健康滿足,他在面對壓力和負面情緒時會有較強的復原能力。復原能力,簡單來說就是孩子有[硬淨],另一個說法,也是等同孩子的自我保護機制。復原能力,是指在心理健康以外。還能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情緒,從負面的經驗中作有建設性的領略,以及從壓力中很快再次放鬆。 學習自我調節 德國幼兒教育不著重學科的知識,反而注重孩子的學習能力,也就是孩子有沒有求學時所需要的心理條件。 「自我調節」是在學習路上成功的第一步,在情緒層面上,孩子能夠欣然面對壓力和負面情緒,仍然繼續向前;在認知層面上,要堅持,要自律,不輕言放棄,才能達成自己所計劃的學習方向和目標。 自我調節是孩子內在的發展,但外在的社交發展也是校園生活重要的一環。最基本的社交發展,就是可以跟其他人融洽相處,有自己的朋友圈...

Choosing Potty: 怎樣選擇便壺 / Potty

坊間有很多不同款式的便壺(Potty),有些還有音樂和書,好讓小孩坐得久些。但根據森綠媽媽以及其他爸媽的經驗,便壺不用花巧,愈簡單易用愈好,不要忘記我們的目的是要讓小孩自己懂得脫褲子,坐下自己便便。在現實中,廁所本身並不花巧,亦沒有音樂(除自己準備外),如一開始便讓小孩有錯誤的期望,那他們可能外出或轉用大人的廁所時不習慣。 除此之外,在形狀上,坊間亦有些騎馬式的設計,讓小孩可用手放在手把支撐,一條腿跨過便壺坐下,森綠媽媽試過,這設計是行不通的,試想一下小孩們本身平衡能力不高而且大肌亦未能讓他們做跨的動作,所以最好便是用那些可以脫下褲子後,坐下便可以便便的便壺。 總合以上的論點,森綠媽媽最後會介紹的便壺就是最傳統的便壺,俗稱「痰盂」,既便宜又實用,在舊的雜貨店約$20-30便可買到。 我也有寫Blog介紹兒童圖書,有興趣可到這網址: http://kidsbooks.sumlook.com  

Kid's Dental Check-up: Dentist recommended Dr. Michelle Cheung 張婉雯

森綠小朋友已差不多3歲,近日常常說牙痛,開始時以為他出牙沒有多理會,但整個月有時都會說同一番說話,而當中亦有朋友仔要補牙(只有3歲便要補牙),所以決定帶森綠小朋友做牙齒檢查。 我們約了在尖沙咀的格蘭中心的張婉雯醫生。BOOKING 準時,沒有要我們等,而且醫生說話溫柔,又懂的逗小朋友,讓第一次做牙齒檢查的森綠小朋友很合作,自己爬上椅子,張開口,很乖。做完檢查後亦送了些貼紙給小朋友,讓是次的經驗十分良好。 當然有這樣的服務,收費亦不少,檢查要$400,洗牙$500,X﹣RAY$300,總共$1200。自己沒有和出面比較,不過覺得有小小貴。 但讓小兒有良好的牙齒檢查經驗,還是值得。 有興趣預約,可以打電話:2723﹣3626 我也有寫BLOG分享兒童圖書,有興趣可到 http://kidsbooks.sumlook.com

如何培養出一個快樂的孩子

摘錄自 強生網站 所有爸爸媽媽一樣也竭盡所能地希望把一切最好的給予自己的孩子,希望他們健健康康,而且一整天都享受豐富的啟發性活動,他對他們的愛毫不保留。但是,許多爸爸媽媽一樣也面臨了教養子女的重要問題:我的孩子快樂嗎?這都是爸爸媽媽最想了解的問題。 事實上,能讓孩子快樂的東西可能會讓爸爸媽媽感到驚訝!研究這個主題的兒童發展專家 說,快樂不是像包裝精美的禮物一樣可以送給孩子的東西。精神病專家Edward Hallowell(愛德華哈羅威),無論是想要玩具就有玩具,還是情感上被保護得無微不至的孩子,抑或是被過度溺愛的孩子,都比較可能會變成讓人討厭、 悲觀與不快樂的青少年。哈羅威說:「最大的快樂來自內心,不是外在。」他一再強調,協助孩子發展一套他終身都可以倚賴的內心工具是很重要。 還好,無論生活是起是落,爸爸媽媽即使不是兒童心理學專家,也可以將內心的力量與智慧傳授給孩子。有了耐心與彈性,每個爸爸媽媽都可以為孩子的快樂生活打好根基!  當寶寶從剛出生漸漸長到6個月大,更能與人互動時,就會變成一個會向妳表達他的高興或失望的小專家。當妳進入房間時,他會給妳一個讓妳心都會融化的微笑,而當有人拿走他最心愛的寶貝時,他會嚎啕大哭。妳可能會發現,寶寶翻臉比翻書還要快呢! 根據兒科神經學專家Lise Eliot(麗絲艾利歐)的研究,寶寶的情緒之所以如此善變,是因為他控制自動反應的大腦皮質幾乎都還沒打開。接下來幾年,隨著大腦皮質的發展,孩子就更能控制他的行為與情緒了。  如果妳覺得寶貝嚎啕大哭的時間比呵呵笑的時間多,那是因為孩子實際上感受憂傷比快樂早。艾利歐說:「無論寶寶出現哭泣或悲傷的表情,都是有原因!」它們就像「SOS」一樣,是一種徵兆,告訴照顧他們的人,看看哪裡出了問題。 如果寶寶哭了,怎樣才能知道他是不是痛了、餓了,或只是無聊?「一個敏感的母親會注意到不同種類的哭聲與臉部表情,」芝加哥聖路克醫學研究中心精神病學教授Paul C. Holinger (保羅 C. 何林傑)表示,「眉毛、嘴巴與發聲都是寶寶的信號系統。」 比方說,身體不舒服的寶寶哭泣時,嘴角會向下,眉毛擠向中間。生氣時,寶寶的臉會變 紅,眉毛向下,下巴緊縮,並且發出怒吼。何林傑說很多爸爸媽媽都不知道,其實寶寶生氣只是因為他過度悲傷而已。「如果環境太吵或燈光太亮,寶寶就會...

怎樣煮出綿綿白粥

摘錄自 給寶寶最好的第一口食譜 一般來說,以飯煲來煲飯,米和水的比例是1:1,而煲粥時米和水的比例則是1:3左右,當中,媽媽需多次嘗試一個最佳的標準,因為BB的進度以及口味各不同!以下是煲粥的小貼士。 1.可用大人吃的飯(煮爛些),連水(半碗至一碗左右)加入攪拌機先打爛,再放入煲內,加入其他材料煲成粥,這是比較省時的方法。 2.煲粥前,先將米用熱水浸1小時以上,然後才煲粥,米會容易煲開。當然,在煲粥前1晚開始浸白米會更加好。另外,媽媽可以將白米用熱水放入真空杯浸1晚,第2日用來煲粥,粥仔會好綿。 3.用電子燉粥,真空壺煲粥,對於在職媽媽來說最方便,起碼不用時常睇火,又不會黏底。 4.想粥綿些,用珍珠米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另外,當BB大些(約9個月大),食得不錯時,可加入1至2湯匙麥皮,會令粥香口些,同時又可以增加粥的營養價值。 5.用清水煲的白粥本身當然沒有味道,媽媽可以用湯來煲粥,味道會更好。另外,可以加入一些瘦肉片、豬骨(先拖水,後放入粥)、鴨心用來調味,增加粥仔的味道。 我也有寫Blog介紹兒童圖書,有興趣可到這網址:  http://kidsbooks.sumlook.com 如想得知森綠媽媽最新的童書推介,請到可以到以下的臉書link和like😊😊 https://m.facebook.com/SumlookKidsBooks/ 如有興趣可以訂閱我們在YOUTUBE的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user/Sumlook

森綠BB終於懂得翻身啦

森綠BB在4個月大的時候便開始很努力翻身,但並未懂得把壓在身下的手抽出,而且頸項仍未夠力。終於在1個月的訓練後,在足5個月大時,1月25日,懂得自己翻身啦!爸爸媽媽都很雀躍!!

4個月可食糊仔嗎?

摘錄自 小兒科254個疑問逐個答 如何評定BB何時食糊仔,要視乎BB本身,如能否自己坐直身體,頭部及頸部是否夠力。再者BB與生俱來有伸舌反射的反應,即有東西放在口中BB會自然吐出來,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保護反應,但同時亦會因此令BB未能進食固體食物,這種反應一般會在6個月大時消失,所以究竟是於4個月還是6個月吃糊仔,要視乎BB本身的發展進度。若想BB開始吃糊仔,開始時應食純米糊或白粥仔,之後才可以進食果茸,至於肉類及菜類,則可以較遲些才逐步嘗試,BB於這個階段仍以奶為主要食糧。 我也有寫Blog介紹兒童圖書,有興趣可到這網址:  http://kidsbooks.sumlook.com 如想得知森綠媽媽最新的童書推介,請到可以到以下的臉書link和like😊😊 https://m.facebook.com/SumlookKidsBooks/ 如有興趣可以訂閱我們在YOUTUBE的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user/Sumlook

兒童大腦之解讀

摘錄自 雛曉雜誌2010年創刊號 過去,人們錯誤地認為人類的智商(IQ)是與生俱來的;也錯誤地以為頭腦的好壞取決於當下腦的容量,亦即由遺傳基因所決定。不過,醫生的研究早已證實正常新生兒的腦神經細胞約為160億個,和成人相差無幾。更發現這些腦細胞的功能在3歲前約可完成60﹪;8歲前完成80﹪;更有報導指出從胎兒時期開始,“在人腦的發育便受到後天環境的影響。於是,在人類腦袋活動最密集的時期給予幼兒適當的刺激、營養、教導,將可開發大腦潛能,使孩子更聰明”成為了許多學者的研究議題。 研究顯示,新生兒腦的重量約390克,已達成人腦重量的25﹪,但新生兒的體重卻只有成人體重的5﹪。腦重量隨年齡而增長,速度先快後慢,到了3歲,腦重量即達成人腦重量的75﹪,發展至此漸趨緩慢。 幼兒的腦重量增加,並不是腦神經細胞(神經元)增殖的結果,而是腦神經細胞結構的複雜變化。研究指出大腦的神經細胞的數量,在母體32周以後就已接近成人。其中具備感覺、思考等中樞神經功能的神經細胞(Neurone)約有四、五億,其他則屬於膠質細胞(Glia)。 胎兒的腦部發展:懷孕3周腦部細胞開始成長;懷孕8周胚胎的大腦皮層已可分辨;懷孕15周腦細胞長成;懷孕27周大腦皮層快速成長;懷孕32周腦神經細胞數目已接近成人的腦細胞。為了達到大腦複雜化的功能,會分化出許多樹狀突起(Dendrites),其中最長的一支稱為軸突,前端會分支並與另一支神經細胞連接。如此,四、五億的腦神經細胞相互連接,交錯成腦部網絡。 孩子生命的前3年是腦神經細胞形成樹突的關鍵期,至於膠質細胞,則扮演保護軸突的重要功能,稱為”髓鞘化“,如同是線絕緣體的保護殼。樹突網路愈密集,表示腦部活動愈發達,愈能勝任複雜艱巨的工作;而頭腦使用愈頻繁,髓鞘化程度也愈強。因此,決定人類智力高低的因素,不是腦細胞的多寡,而是樹突網路的密集程度。 樹突網路的形成,主要來自感官經驗的刺激,如果缺乏適當的刺激,幼兒的腦部網路就無法形成,而由頭腦支配的語言、動作、情緒等發展就會受阻。因此,掌握幼兒學習的敏感期,給予足夠的刺激,即能靈活孩子的大腦,為日後的心智發展奠定優良的網絡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