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文章推介」標籤的文章

Poem for my kids 為孩子寫的詩: 生生

文 摘自 森綠《生生》 畫 自 森綠《愛是生生不息》 生生别離, 我把我的愛都留給你, 讓我的愛印在你身上, 留在你的記憶裡。 在你困惑時、痛心時, 愛讓你看到希望,驅趕孤寂, 在你疲乏,不能前行時, 擁抱愛,她能背著你,攙扶你, 向前行,走得更遠。 人生是無法回轉的逆旅, 帶著愛,勇敢邁步, 讓愛帶你飛翔, 帶著愛,付出愛 生生不息。 《後記》: 因為一首歌的原故,為孩子寫下這首詩,配上了以前畫的畫,湊巧十分相配。相信這是很多父母的心曲。

About Love: 讓我們的孩子感受到他們是被愛也是被接納的,不論他是平凡如否

森綠每星期都製造教小孩英文的材料,因此會閱讀不同的英文圖書。 遇上了這段對話,很喜歡也很感動。漫畫中的對話讓我想到,每個小孩或大人都會有時擔心自己的平凡或某一些特質會否被身邊的人接受。讓我們能常肯定我們的孩子,讓他們不但明白也感受到他們是被愛也是被接納的,不論他是平凡如否,因為愛並不需要他們是非凡的。 按這看森綠為這對話所做的影片 https://youtu.be/9UmClXHY3oQ 有興趣可到YOUTUBE 訂閱我們的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user/Sumlook 。謝謝。 如想得知森綠媽媽最新的童書推介,請到可以到以下的臉書link和like😊😊 https://m.facebook.com/SumlookKidsBooks/  我也有寫blog 分享兒童書,有興趣請到此網址 http://kidsbooks.sumlook.com  

Nurturing kids: 培育孩子的三大重點培育範疇 (心理健康,復原能力和學習能力)

森綠媽媽一直很欣賞德國的教育方式和理念。所以讀了「讓孩子揮灑才能的德國教育」一書,森綠媽媽欣賞這本書所介紹的德國教育理念,學習良多。但作者在此書中也有提及她對香港教育制度和文化的不滿和個人意見,森綠對這一部份則不一定同意。 在森綠媽媽面對兒子學習的問題時,我也會不斷思想究竟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森綠覺得孩子的心理健康,懂得怎樣欣賞生活,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和喜歡學習的心其實比學科成績更重要,而這篇文章有不少我同意的地方,也有令我有所啟悟的要點。 書中的這一章提及了德國教育所重視的培育範疇,森綠媽媽覺得很有意思和同意,在此分享和互勉。 。。。。。。。。。。。。。。。。。。。。。。。。 摘自 讓孩子揮灑才能的德國教育 別為了學科成績,犧牲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德國幼兒教育重視孩子三大範疇的發展,包括 心理健康,復原能力和學習能力 。 心理健康 心境開朗 心理健康不單單是沒有心理病這麼簡單,而是要在各方面健康發展,從而達到心境開朗。 孩子除了必須接受自我,包括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也要抱有樂觀的態度,才能長期感到快樂。當孩子可以不依賴別人,滿足自我需求時,他們才會有自信踏出每一步。 除此之外,孩子亦需要有良好的社交圈子,跟其他人建立良好關係,這樣才能讓孩子在心靈上有所依歸,因此社交能力也是達至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後,孩子也要有自我控制的能力,讓他們可以做到他們想做的事。 復原力強 孩子夠「硬淨」 當孩子的心靈上健康滿足,他在面對壓力和負面情緒時會有較強的復原能力。復原能力,簡單來說就是孩子有[硬淨],另一個說法,也是等同孩子的自我保護機制。復原能力,是指在心理健康以外。還能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情緒,從負面的經驗中作有建設性的領略,以及從壓力中很快再次放鬆。 學習自我調節 德國幼兒教育不著重學科的知識,反而注重孩子的學習能力,也就是孩子有沒有求學時所需要的心理條件。 「自我調節」是在學習路上成功的第一步,在情緒層面上,孩子能夠欣然面對壓力和負面情緒,仍然繼續向前;在認知層面上,要堅持,要自律,不輕言放棄,才能達成自己所計劃的學習方向和目標。 自我調節是孩子內在的發展,但外在的社交發展也是校園生活重要的一環。最基本的社交發展,就是可以跟其他人融洽相處,有自己的朋友圈...

How to Love: 推介文章 《耐心傾聽》

很想和大家分享這篇文章,對親子關係和夫妻關係都是很好的學習。   《耐心傾聽》 所愛的人在講話時,要練習深入傾聽。 有時,對方說的話會讓我們驚訝,發現對方跟我們看事情的角度恰恰相反。 讓對方自由地講話,不要打斷或批評他的言語。 全心深入傾聽時(不管是十分鐘、半小時,乃至一小時),我們開始更深入地看到對方、更瞭解對方。 如果對方基於錯誤的認知,講了什麼不正確的話,可以稍後再提供一些資訊,幫助他們修正看法。 但現在,傾聽就好。 摘自 一行禪師 的 《怎樣愛》 在現今的世代,人很多時候都是十分忙碌,四周也有很多吸引我們的東西,例如,電視,網上遊戲,很多時人都是一心幾用。森綠媽媽近日曾對兒子不斷重覆說同一件事而不滿,於是問他們為什麼要終日說同一番說話提醒我,兩個兒子都說"因為你總是心有所思般,我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進我的話"。這句話對我是當頭棒喝,作為家長,我其實有用多少時間只專注在聆聽孩子?家長們都很努力為孩子們的日常生活,但可能他們所需要的只是陪伴和聆聽。 耐心聆聽能令我們更了解孩子和所愛的人。 曾有一次,自己見到大兒子帶回髒兮兮的曲奇回家, 自己的語氣已有些不滿地問:「為什麼把沒吃完的東西帶回家?」 孩子說:「這是我做的,想留給媽媽吃」。 作為媽媽,自己很重視清潔事宜,但卻沒想到孩子並不在意這些,只是單純地想給媽媽試自己親手做的曲奇。 也有一次,普通話老師說大兒子有時候不大回應問題,例如老師問他最喜愛的水果時,也未能回答。森綠媽媽的第一個想法就是孩子沒禮貌,自我中心。 森綠媽媽當時心有不高興,仍和平地問孩子:「為什麼不回應老師問題?」 他說:「因為我不知道STRAWBERRY的普通話怎樣說」 那刻自己心裡為自己早前帶有有色眼鏡看兒子而慚愧,其實孩子的心比大人單純和簡單,那次自己便教導孩子不懂那些字時便告訴老師不知道怎樣說,不然老師會以為他沒禮貌,自此便沒有了這問題。 人與人之間真的充滿了誤會,耐心聆聽和不帶成見的溝通很重要。讓我們都好好學習怎樣花一些時間只專注在聆聽我們所愛的人,不帶批判,只是聆聽。 如有興趣看更多森綠一家在其他地方的旅遊誌,請到 http://travel.sumlook.com 我也有寫Blog介紹兒童圖書,有興趣可到這網址: http://kidsbooks.s...

How to Love: 推介文章 <你是一朵花>

今日讀到這一文章, 很正面很好, 和大家分享 《你是一朵花》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朵花, 出生在人類的花園裡; 每一朵都與眾不同。 但就算在我們年少的時候, 社會上也有許多訊息告訴我們: 你有哪裡不太對勁, 但如果購買正確的產品, 打扮成某種樣子, 或是找到適當的伴侶, 一切就會圓滿如意。 我們身為成年人, 可以提醒年輕人他們真真實實的樣子就很美麗了, 不用成為別人。 摘自 一行禪師 的 《怎樣愛》 告訴我們自己和孩子我們真實的樣子已很美麗, 不用與他人比較,不用成為別人。 如有興趣看更森綠一家在其他地方的旅遊誌,請到 http://travel.sumlook.com 我也有寫Blog介紹兒童圖書,有興趣可到這網址: http://kidsbooks.sumlook.com 如想得知森綠媽媽最新的童書推介,請到可以到以下的臉書link和like😊😊 https://m.facebook.com/SumlookKidsBooks/